经过一年的扎实推进,日前,国际教育学院“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落下帷幕。本次活动历时一年,抓得紧,压得实,围绕教学质量提升多维共进,多措并举,学院中外学生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教学工作再创佳绩。
一年来,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获得推荐参加国家级一流专业评审;获批山东省本科教改项目1项;获批山东省一流线下课程1门,山东省一流线上课程1门;1人获得山东省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在建高校联盟视频课程1门。毕业生深造率超过50%,在校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获批国家优秀实践团队1项、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6项、省级4项,获得互联网+国银1项,省金1项,省铜1项,在四六级考试等多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
自2020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学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学院审时度势,于去年下半年确定开展为期一年的“教学质量提升年”主题活动,面对“教谁、为谁教、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学会”五个问题,围绕“情、新、创、研、严、导”六个字做文章,切实保障活动扎实有效推进。
情:保持长久工作热情
学院经常召开会议,组织活动,把中外学生教学工作提到为党和国家育人,为世界发展育才的高度,强化工作的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不断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怀和责任意识,使教师在两年的国际学生线上教学、国内学生线下教学的不断变换和磨合中,在常规教学和寒暑假短期线上教学项目的双重压力下,克服倦怠与麻木感,保持长久的工作热情和精益求精的责任感。
新:把握最新教学理念
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学院采用“请进来、借头脑”等方式,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学院邀请北京语言大学梁彦民教授等多位学者来做报告,了解最新情况,以便教学及时跟进,进一步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不断革新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体系;学院还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及有关单位举办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报告会10余次;除了请进来,学院还积极内部挖潜,组织引进教师3人介绍教学经验和方法,查摆自身不足,积极改进,以此把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研:激发高度教学冲劲
学院承担中外学生常规教学,还承担寒暑假“汉语桥”“中华文化大乐园”“海外教师岗中培训”等不同类别的短期线上教学项目10余个。各类教学工作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为此,学院每隔1-2周就定期举办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学工作坊,教师们共同研讨,攻坚克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探索各种类型教学的最佳手段和途径。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王东海教授、省青教赛一等奖获得者刘昕博士的专场讲座,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专项问题。
创:强化改革教学方式
学院在教学研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比赛,把教学思考落实到具体教学行动中;鼓励教学与科研结合,将教学中的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要点;借此,学院积极加强专业建设,努力探索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新方法。一年来,从专业建设到课程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严:确保质量不打折扣
在复杂多样的教学状态下,学院不放松质量监控与管理,从教研室、课程组等各层级基层教学组织抓起,发挥学院巡视组、督导组的作用,认真开展教学各环节的检查和督导工作,每个月都有巡视组或者督导组进行10次左右的听课与反馈,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规范化的要求与检查,保证了教学质量不打折。
导:推进导学师生共进
学业导师制度一直是国际教育学院的优良传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教学质量提升年”期间,学院进一步加强导师制建设,引进校外实践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度。双导师共同作用,从学业和实践多方面指导学生;学院开设科教融合课程、科创融合课程,多角度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同时,学院举办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强化国际中文教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落地;另一方面,邀请全国优秀教师、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周春梅来校讲座与指导,提高学生中学语文教学能力与技巧,内外并举,多向共行,打造学生多元化、宽口径的培养与出口模式。
(国际教育学院撰稿:毛嘉宾 审核:王东海)